古训言:玩物丧志。曾几何时,一个人玩耍享乐似乎成为堕落的代名词,好像在可耻可悲地放纵自己,不求上进,应该遭到蔑视和拒斥。其实懂得享乐,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愉快体验,也体现了一个人作为一种整体需要的完善,它是人的一种审美状态。
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放纵则是纯粹单一需要的极端发展而造成的失衡状态,所以享乐和纵欲并不能同日而语。很多妈妈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孩子从事玩乐活动,让学习占据着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也让孩子美好短暂的童年失去了游戏的陪伴。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也曾指出,遵从本能的快乐至上原则驱使儿童热爱游戏,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应付挫折的途径,游戏能使儿童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拘束,获得想像中的满足与快乐,是孩子发泄情感的途径。所以儿童与游戏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儿童离不开游戏。
从前我们的家庭追求“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幸福,作为多个子女的父母可能没有精力过多管束每个孩子,这些孩子倒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因为生活状态不一样,子女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天然质朴的游戏方式。如跳橡皮筋、跳房子、砸沙袋、抛石子、跳绳、踢毽子,或者三五成群跑到小巷里滚铁环、抽陀螺等游戏项目。游戏的同时,也是人际互动最好的形式。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可能国人有养育多个子女的经验,却没有养育独生子女的经验,恨不得把这唯一的小宝贝给盯牢了看稳了,学习也成为孩子们生活的重中之重,但教育学家指出,学习不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唯一重心,应该逐渐发展为学习与玩乐两极的对话所替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局限于沉迷想像。教育承担着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更加严肃的责任: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可能,是为了形成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
其中所言的“休闲活动”指的就是游戏,意即为儿童提供游戏是教育最严肃的责任,是“对心灵习惯永久的影响”。不用担心“玩物丧志”,因为纯粹游戏的需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缩小它的显在空间,但个人游戏精神的成长和保留却形成了人对生活的态度,提供了注重过程体验的生命态度,并持续发生作用,而“科技含量”日渐增高的现代高级玩具似乎也让孩子们更为孤独了。
在基地接受治疗的很多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获得足够的人际互动的游戏生活,也没有不受限制地体验到快乐的游戏精神,自然也没有机会从尽情的嬉笑逗乐中习得社会规则、获得自我意识、感受社交友情等,他们转向的是孤独的自我封闭网络游戏。在网上孩子们还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喜欢、向往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可以通过网上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
所以很多孩子沉溺网络,健康的游戏被网游取而代之,游戏的价值消失殆尽,网络成瘾问题随之成为社会问题。
时代在进步,发达的社会带个人类一个异彩纷呈的新世界的同时,我们更得学会选择,懂得取舍,为自己负责,更为后代负责
让每一个生命返璞归真,回到真实的原貌,假如过于拘泥于某种价值,会失去弥足珍贵的自由,陷入深刻的痛苦和焦虑,无法窥见那神秘生动、和谐顺畅的自然之美。
人生不是游戏,但有时未尝不可开怀畅想那人生旅途的逍遥游呢,看你如何选择!